第八届马家窑文化节启幕,相约临洮共鉴彩陶之光
2025年9月26日,第八届马家窑文化节在甘肃省临洮县盛大启幕!本届文化节以“彩陶和光·文明互鉴·融合共享”为主题,赓续百年回响,礼赞十载华章,再度聚焦那照亮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瑰宝。这不仅是一场文化的盛宴,更是一次跨越古今的对话,旨在守护文明根脉,搭建共享桥梁,
2025年9月26日,第八届马家窑文化节在甘肃省临洮县盛大启幕!本届文化节以“彩陶和光·文明互鉴·融合共享”为主题,赓续百年回响,礼赞十载华章,再度聚焦那照亮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瑰宝。这不仅是一场文化的盛宴,更是一次跨越古今的对话,旨在守护文明根脉,搭建共享桥梁,
传统与现代碰撞,音乐与舞蹈交织,诗文与民乐共鸣。9月27日,“月满华诞·盛世乐章——2025深博之夜”系列活动在深圳博物馆同心路馆举行。此次“深博之夜”精选多种艺术表达形式,融合传统节日的温情与家国民族的情怀,用文化与美育献上独特的“双节礼赞”。 为观众带来一
保定地区处于太行山乐鹿,是沟通南北的交通要道,更是南北系统两种文化的交汇与对峙地带,文化区域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研究史前北方与中原两大文化区系之间关系的关键地区。众多的考古发现建立了该区域史前文化的编年系统,显示了其发展进程的复杂性和独特性,从而成为太行山以东
当我们追溯中华文明的源头,仰韶文化宛如一部沉睡千年的鲜活档案,静静诉说着先民打磨石器、烧制彩陶的生存智慧,也清晰镌刻着人类从部落聚居迈向文明雏形的珍贵足迹。然而,这份承载着厚重文明密码的档案,长久以来因学术化的表达方式,被深藏于典籍之中,难以跨越专业与大众的鸿
陶器是人类发展过程中使用最为频繁,最为得心应手的器物之一,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运用化学原理的材料合成技术。陶器不仅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方便,也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陶器出现于原始先民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日常用具,大到宗教祭祀,不仅用于饮食、炊煮、盛储、汲水
仰韶文化作为中国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核心文化,其源头的区域归属与年代早晚,需依托碳十四测年数据、地层叠压关系和文化类型学对比三重实证。结合2023至2024年的最新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目前考古学界的核心共识进一步明确:黄河中游渭河流域的老官台文化(大地湾文化) 为
在著名的《穆天子传》里,就记载着西周穆王游历四方的事迹,并有穆王西行途中会见西王母的记述。关于穆王与西王母会见的地点究竟是现在的哪里,学术界众说纷纭。但根据这一文献记载,中原王朝与西域地区的交流至迟在西周中期之初的穆王时期已经开始。
1921年,在河南仰韶村取得突破性考古发现后,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就发现,仰韶文化的彩陶与中亚的安诺文化、东南欧的特里波利文化彩陶具有相似性,并由此得出“仰韶文化西来”的初步假设。
按照抱雪斋独步天下的虞夏万年论,中国的陶器在距今11400年前就已经渡海来到了非洲。
西亚的哈拉夫文化,被视为苏美尔文明的源头之一,西方学者宣称,哈拉夫文化年代比苏美尔文明还要早了1900年,距今已有7000年。
我第一次听老苏发火,是在一个夏天的傍晚,沟壁像切开的年轮,泥土里冒着潮气。一个外地来的年轻学者问:“你们说这是城,凭什么?”老苏没抬头,只说了句:“凭地面以下比你想象得更复杂。”他把灰铲挪远一点,示意我们看那条弯弯折折的暗沟,“别急,历史不靠嗓门大。”
9月7日,因睡眠不太好和肺部感染而住入兰大第二医院呼吸科,在这里闲暇时间颇多,写点日记随感可丰富生活,理理思想。
“黄河宁,天下平”,这条奔腾五千年的母亲河,藏着中华文明的密码。当“何以中国·黄河安澜”采访团走进三门峡庙底沟遗址博物馆,那些色彩斑斓的彩陶,正以斑驳纹路诉说着“最早中国”的文明叙事——这里不仅是史前彩陶艺术的巅峰,更是中华大地上最早形成文化共同体的“文明原点
有些人一提到“中原”,彷佛自古以来就是一片富饶的沃土,实际上则是“大不以为然”的。如图1.《7000至4000年前的海侵最高线与稳定海岸线》所示,我国4000年前的海岸线与今日的略同;7000年前最大海侵时的海岸线,是大致沿北京市以西的太行山和以北的燕山山脉的
国宝讲故事红领巾传文脉央视新闻与全国少工委办公室共同推出“博物馆里的历史课”系列队课在全国的九家博物馆开展特别的少先队活动课总台央视主持人少先队校外辅导员小鹿姐姐带着少先队员们来到了第二站三门峡庙底沟博物馆三门峡地处黄河流域庙底沟时期的彩陶是仰韶文化最鲜明的印
古代华夏地区出土的战国水晶杯,通体透明如玻璃,其工艺之精湛曾令学者惊叹 。然而,这件天然水晶雕琢器反映的却不是玻璃制造技术,而是替代性材质的运用。玻璃在技术上是一种由二氧化硅与助熔剂高温熔融而成的人工材料。根据考古与科技分析,目前已知中国境内最早出现的人工玻璃
圆圆的大眼睛、“无辜”的神态、夺眶而出的“泪滴”——来自五千年前的文物“表情包”在北京与观众见面。甘肃临洮最新出土的马家窑文化彩陶近日在中国考古博物馆举办的“考古新发现成果展”中亮相,20余件(组)文物带领观众探索史前刻画符号背后的“先民生活日记”。
从李白《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对黄河的由衷赞叹,到贺敬之《三门峡歌》中“责令李白改诗句,黄河之水手中来”的豪迈,时光奔涌向前,黄河哺育了一代代华夏儿女,也孕育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9月21日,“何以中国·黄河安澜”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媒体采风团走进三门
9月18日,在第二届新时代考古学与博物馆学融合发展学术研讨会上,三门峡庙底沟博物馆馆长王宏民作了以《庙底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博物馆展示传播研究》为题的专题报告,系统阐述了庙底沟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核心地位,并分享了如何通过创新展示与传播手段,让这一古老文明在当
在甘肃天水秦安县五营镇,总面积275万平方米的大地湾遗址,自1978年正式发掘以来,已清理出房址241座、墓葬79座、窑址38座,出土文物近万件。其中6项带着“中国最早”标签的发现,并非空泛的“史前遗存”,而是有明确地层、碳十四测年与实物佐证的文明坐标,每一项